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那朵浸润乡愁的花儿

    信息发布者:邓启刚
    2017-02-13 16:19:03    来源:李焱华   转载

     

    “当踏虎花样流行时,三厅(即凤凰、吉首、花垣)城中的针线铺,还得从货郎手中批买踏虎花样,连同发售……自然远比年画和窗花意义重要得多,也复杂得多。”这是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对踏虎凿花的高度评价。

      踏虎村三角坪组,黄姓,是踏虎凿花的发源地,她地处巴斗山之麓,这里素有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之称,非常偏远,也十分贫困。千百年来,生活在这里人们祖祖辈辈以“凿花”为业,为了生活,无论寒暑,不管风雨,他们手摇花铃,翻山越岭,走乡串寨,逢墟赶场,将“凿花”艺术品销往湖南、湖北、重庆、贵州等地。 

       我的家就在巴斗山之东麓,儿时便从母亲的针线筐里、集市的货摊上看到了踏虎凿花作品,做工精细,十分漂亮,大家通俗称她为“花样”,而把那些卖花的人,叫作“花客”。上了初中后,从新崭崭的美术课本上看到了一代大师黄靠天大师的作品《龙凤呈祥》、《四喜临门》纹样,仔细端详,那图案布局严谨、美妙绝伦,那线条行云流水、丝丝入扣,真是巧夺天工,让人爱不释手。于是,每到放假,课本那张经典图片便成了我临摹的范本、底稿,可是笨手笨脚的我,无论怎么努力,也无法剪出那么饱满,那么流畅,那么漂亮,那么细腻,那么天然的花儿出来。孩子的内心,总是充满了好奇,学不会总是要问,这种花是怎么剪出来的啊?源于何朝何代?得到的回答总是,“你问踏虎花客去”。

      于是,我开始寻找踏虎花客,希望有朝一日能破解心中的迷团。但横亘在我身边这座不大不高的巴斗山,却让我用了二十余年来跨越。

   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“踏虎凿花”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、鲜明的艺术个性、精湛的工艺技巧享誉国内外。许多作品飘洋过海,受到青睐和珍藏。特别是2008年夏,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踏虎村沸腾了起来,村民燃起了爆竹,奔走狂呼相告,扎松门、挂彩灯,以示庆贺。

    紧接着,专家、学者、记者纷至沓来。我也在次年早春来到了依山而建、临溪而立的三角坪,一个孕育了无数花客、大师的地方。

        黄靠天大师已经去世。邓兴隆是黄靠天大师的弟子,作为“花客”手摇铃铛,肩背竹篾货箱,足迹遍及湘鄂川黔边区;师从黄靠天,刻苦学艺,凿花技艺炉火纯青。在他那里我见到了约500种花样,用于鞋帽的狗脑帽花、八卦帽花、莲花帽花、福寿帽花、麻草鞋花等,用于床上用品的帐檐花、帐檐飘带花、被盖堂心花、枕头花等,用于生活用品的腰包花、烟荷包花、口水袋花、褡链花、背裙花等,等等;形式多格,或大或小,或长或短,或长方形,或正形,或扇形,或圆形……大似箕,细如针尖,薄像蝉羽。看到如此铺天盖地、各色各式的花样时,我震惊了。

    带着儿时的疑问,我“纠着邓兴隆老师向我介绍了凿花见源与故事,并让我见识一下凿花的的神秘,邓兴隆老师也毫不保留的向我介绍凿花工具和流程:凿刀、蜡板、粉袋、纸钉、钉锤、剪刀、扎针、花本、花铃鼓、花本篾架等等。在这些工具中,最为重要的是腊板,呈长方形,由杂木板和“堂心料”组合而成,堂心位于杂木板正中,并装以“填料”,而填料由蜡、灰、油等按比例调配而成,这是最为神秘的地方,一般不外传,懂得制作技艺人很少。

    除了介绍,他还现场展示传统工艺,画稿、定纸层数、定位纸钉、润湿纸样、刻凿走刀、剥揭花样……一切都在腊板上完成然后一刀一刀的凿成,虽是小作品,但是颇具功力。

    其实,那时的邓兴隆老师,已经患了鼻炎癌,体形清瘦,语音锵铿。虽在病中,但他痴心不改,每天坚持创作,常熬夜到11点多。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,他还不忘初心。2009年4月,应县里邀请,他呕心呖血与儿子邓启刚花费将近3个月的时间,制出38幅《盘瓠与辛女》动漫凿花,构图气势恢弘,线条整齐、光洁、均匀、流畅、挺秀,可以说是刀刀合缝丝丝入扣荣获湖南省第四届剪纸艺术展金奖。此件作品集泸溪绘画大师姚传山(设计)、泸溪文坛泰斗侯自佳老师(符文)、凿花大师邓兴隆、凿花传人邓启刚(凿制)于一体的智慧结晶,在踏虎凿花的历史中可以说是史无前例。更为泸溪县委县政府制作26集动漫故事《盘瓠与辛女的传说》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邓兴隆大师自己在技艺上创新,总结了 “手腕动,刀子动”和“纸随刀转”、“手掌压纸”等技法。一年后,邓兴隆去世,人间少了一位大师,天堂多了一位花客。这让我悲痛不已。

      “三角坪的凿花郎,挑着担子走四方。人间辛苦都吃尽,风风雨雨走他乡”。作为一名花客,一年四季在外漂泊,特别寒冬腊月销售旺季,“花客”们起早贪黑,风餐露宿,劳累一天,晚上还得坐在松油灯下熬更凿花,有时卖花连饭都吃不上,有时甚至要被土匪抢劫,被虎豹侵袭,只为千家万户带来美丽、带来快乐。花客,不仅创造了美,还传播了美。

      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,踏虎凿花这一传统民间艺术,也曾遭遇了生存的困惑与尴尬,产品缺乏创意、样式老化、人才青黄不接、销售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。

      面对困境,面对问题,追忆着凿刀与腊板所凝聚的沧桑历史与艰苦岁月,从事踏虎凿花的民间艺人,打破了千百年来家族式的传承模式,拓展了应用领域,拓宽了销售渠道。杨桂军大师广收徒弟,弟子遍布大江南北;刘克梅利用电脑设计“花样”,让凿花在鼠标下绽放;李骑外出拜师学艺,创作了多层套色踏虎凿花,色彩丰富、美观大方,深受客商亲睐;黄永红身在江浙打工,不忘祖传技艺,边创作边推介;李金宝、黄琴等青年人注册网店,利用互联网把藏在深闺的踏虎凿花推向海内外;邓启刚、邓淑芳等深入中小学校授课,弘扬传统,传授技艺;章长干、姚本奎等本地专家,组织编写出版《踏虎凿花》专著……

         回望历史,我无法找到踏虎凿花始于何时的精准时间节点,只知道她传承久远,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创新,对接需求,融入生活。面对未来,只有弘扬历代花客们那种不怕艰难、不畏生死执着创造、传播美丽的精神,继续传承、创新、弘扬,让这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浴火而重生。

        所幸的是,绽放、摇曳、芬芳在历史长河的踏虎凿花,这些年不仅得到了保护,还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